今天(10 日)上午,總臺記者對國家衛生健康委新冠肺炎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進行了采訪,他就上海本輪疫情的防控難點、上海實現 " 動態清零 " 的難度、無癥狀感染者給 " 動態清零 " 帶來的新挑戰等問題作出回應。
國家衛生健康委新冠肺炎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和健康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 梁萬年:奧密克戎變異株有一個很重要的相關特點:無癥狀感染者的比例比較高,上海本輪疫情也充分顯示了這一個特征。造成比例高的原因有很多方面的,比如廣泛接種疫苗,即使感染以后,形成有效的抵抗力。感染病毒以后,可以使病人病情變輕,甚至是無癥狀,這是防疫的一個成效。
我們和奧密克戎變異株已經斗爭了一段時間,它來得太快了。有一個深刻感受,我們用過去對 Delta、Alpha、Beta 這些變異株的打法,跑不過它。必須要用更快的速度跑,這種更快的速度就是實施措施下手要快,以快制快。
第二,奧密克戎變異株的傳播力很強。一旦出現,如果沒有任何的干預措施,一個(感染者)要傳 9.5 個人,這個數字在國際上也是公認的。如果措施不堅決不徹底的話,它(傳播力)就不會小于 1。
所以現在我們采取的這些措施,核酸檢測也好,全域靜態管理也好,就是要千方百計地把傳播值給壓到 1 以下。一旦壓到 1 以下,就意味著一個人傳不到 1 個人了,拐點就出現了,就不會持續地傳播了。
而且,它傳播的代際間隔很短。最早,原始株出現的時候,我們講傳播幾代,從第一代、第二代到第三代,每一代的間隔是將近 7 天?,F在這個病毒,三天左右就是一代,而且每一代之間都是指數式的增長??上攵?,給防控造成了很大的難度。因為感染的人不一定馬上就出現癥狀。因為時間太快,等發現有癥狀的時候,可能已經傳了人,傳了兩代甚至三代了。
如果代際間隔長,發現的時候還來得及進行管理和控制;一旦稍微慢一些,很可能不是一代兩代的問題,所以這一點是我們防控最難的。
一遍又一遍做核酸,同時又做抗原就是想要把它(病毒)撈干凈,盡量把范圍擴大,把可能的傳染源全部查出來,然后進行管理,才能切斷它。只要稍微漏了一些,它又會很快指數式地增長。所以,這是當前防控最重要的難度。上海是一個特大城市,人口密度很大,稍微一不注意,它就在某一個點重新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