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為這段對話做一個標簽,我愿用 " 理解 " 和 " 共識 " 這兩個詞。
近日,一條上海錄音沖上熱搜,很多人聽了后表示,破防了。
一位上海護士因其所在樓有陽性病例而被封控在小區,但領導希望她返崗,于是護士致電小區居委書記希望其放行。書記與其對話的大致內容,一為哽咽描述抗疫難處,表示贊賞其返崗行為;二為探討其返崗行為是否合法,有無人為此擔責;三是一番猶豫之后書記毅然決定放行。
要為居委書記回應內容分一個層次的話,大致如下:第一,這事(指醫護人員緊缺)我知道,但我不能做主(指對陽性病例所在小區人員放行);第二,只要你寫個承諾書,保證兩點一線,只是返崗和返家,我就放你去;第三,算了(意為不麻煩護士寫承諾書了),我不管了,我放你去;第四,去之前你做一個核酸。
還有一條跟評獲得很多點贊。這條評論說:" 一個好的基層干部的確既要有遵守制度的剛性,也要有尊重常識的人性。" 這就是普通人的呼聲,在呼吁基層干部尊重常識、以人為本的同時,其實也表露另一層意思,那就是給予基層干部更多 " 剛柔相濟 " 的空間?;鶎?,特別是社區,是防疫最基礎最關鍵也最可依靠的力量,而防疫的千頭萬緒,也大多體現在基層、在社區。如果基層干部動輒縛手縛腳,一不小心就當 " 背鍋俠 ",那么,這 " 擔當 " 的確有可能是背不起的 " 重如山 "。因而,在標準化流程之外,盡可能多地提供應變預案,這也是防控的應有之義。
但是,這段錄音最打動我的,不是責任,不是擔當,而是雙方的有效溝通。在這段錄音中,無論是書記還是護士,他們都了解對方在講什么,也都知道對方在顧慮什么。而且他們都很坦誠,沒有對細節的隱瞞,也沒有無邊界對責任的大包大攬。如果為這段對話做一個標簽,我情愿用 " 理解 " 和 " 共識 " 這兩個詞。有了解才會少一些誤解,有理解才會多一些讓渡,有全民抗疫的共識,就可見抗疫勝利的曙光。
我們常常強調公共立場,公共立場實際上也就是一種他人立場。站在公共立場,才能有效達成理解和共識,而理解和共識,往往是建立在共有的生活世界所提供的基本準則基礎上的。這是都市文明積淀到一定程度的體現。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段極富特點的錄音給人以莫大信心。
紅星新聞評論員 劉琴
編輯 尹曙光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