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俄烏沖突中,無論是烏克蘭還是俄羅斯都蒙受了巨大的軍事、經濟和政治代價。但相比它們而言,還有一個國家在俄烏沖突中意外地損失慘重——那就是印度。
多家印度媒體近日總結了俄烏沖突對印軍帶來的巨大沖擊。
首先是戰術戰法方面。印軍大量武器裝備都源自蘇聯和俄羅斯,因此也基本全盤照搬了俄式戰法。" 但俄軍坦克在烏克蘭遭受的慘敗,讓印軍必須重新考慮未來的建軍思路 "。
" 今日印度 " 網站 9 日稱,烏克蘭大量利用西方提供的反坦克導彈和單兵防空武器,對俄軍坦克和直升機部隊造成嚴重損傷。而印軍的坦克等裝備與俄軍情況非常類似," 印度陸軍是俄羅斯裝甲車輛的最大用戶之一,包括 T-90、T-72 主戰坦克和 BMP 系列步兵戰車 "。
報道稱,印度政府高層消息人士透露,通過研究俄烏戰場上實際戰例,將有助于加強下一代印度主戰坦克的設計。
但不可否認的是,印度陸軍真的要對本國陸軍的俄制坦克裝甲車輛大刀闊斧地進行更換和改進,必然將涉及后續戰術戰法的大調整。而由此帶來的 " 陣痛 " 恐怕就將是不可避免的了。
如果說汲取俄烏的戰場經驗是各國都必須重視的做法,那么俄烏沖突對武器裝備進口的打擊之沉重,就該算是印度 " 獨一份 " 了。
俄羅斯和烏克蘭都是印度武器裝備的主要提供者,俄烏沖突爆發后,印度同時遭遇雙重打擊——一方面是印度繼續引進俄制武器裝備不但遭到美西方的嚴厲批評,同時還面臨另一個問題——俄軍在戰場的巨大消耗本身就需要補充大量關鍵備件,印度國防部官員承認,原先可能為印度準備的關鍵武器和零部件可能被轉移給俄軍 " 救急 ";另一方面,為印度提供艦用發動機等關鍵設備的烏克蘭工廠陷入戰火之中,未來是否有能力繼續供貨以及提供后勤維護也成為未知數。
美聯社稱,印度近 60% 的國防裝備依賴俄羅斯。印度空軍擁有超過 410 架蘇聯 / 俄羅斯制造的戰斗機,包括蘇 -30MKI、米格 -21 和米格 -29 等。所有這些都需要俄羅斯的備件和組件。此外,印度還大量裝備著俄羅斯制造的潛艇、坦克、直升機、潛艇、護衛艦和導彈。國防分析師拉胡爾 · 貝迪表示,印度正在等待俄羅斯制造的導彈系統、護衛艦、" 阿庫拉 " 級攻擊核潛艇和突擊步槍的交付。
美聯社提到,印度軍方表示,未來將大幅增加軍事裝備的本土化生產,包括直升機、坦克發動機、導彈和機載預警系統,以彌補俄烏沖突到來的 " 任何短缺 "。據稱,將關鍵武器零部件制造轉移到印度的過程已經開始,但 " 尚不清楚是否能迅速彌補供應短缺。" 退役印軍將領表示," 如果你真的想看到這方面的重大進展,至少需要五年時間,"
報道還引用印軍匿名官員的話透露稱,為了滿足短期內的需求,印度可能會考慮從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和華沙條約國家采購必要的俄制武器零件。" 保加利亞、波蘭、格魯吉亞、哈薩克斯坦等都可以幫助印度為蘇 -30MKI 和米格 -29 提供備用零件,并升級坦克和裝甲車,因為它們擁有類似的蘇聯產平臺和備件 "。
不過老司機想說,美聯社的報道顯然是打了馬虎眼——以上這些國家的航空工業能力有限,連自身的戰斗機維護都難以維系,之前老司機詳細介紹過波蘭米格 -29 戰斗機冷戰以來的服役 " 黑歷史 "。而印度新銳的蘇 -30MKI 和米格 -35 戰斗機現代化程度遠非這些國家繼承的蘇制戰機所能比擬的了,想靠后者提供保障維護實在是天方夜談。說破天,它們能從武器備件庫里找出當年蘇聯時代遺留的某些零件,但能不能管用就只有天知道了。
印度國防部也對此深感焦慮。報道稱,未來五年內,印度將會向國營和私營的國防企業下達價值 2.1 萬億盧比(合 280 億美元)的軍事訂單。俄總統普京去年訪問印度期間,雙方決定將部分武器部件的制造轉移到印度,最終確保印度能停止進口直升機、護衛艦、坦克發動機、導彈和機載預警系統。
報道稱,除了加強武器裝備的本土化進程,印度還與美國、法國和英國等西方國家討論了加強防務合作關系的方法," 顯然是為了減少印度對俄羅斯的戰略依賴 "。
更糟糕的消息是,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還可能會危及印度最近剛從菲律賓獲得的價值 3.75 億美元的 " 布拉莫斯 " 巡航導彈的出口訂單。該導彈由俄羅斯與印度聯合研制,一度號稱是 " 全球現役巡航導彈中飛得最快的 "。這次獲得菲律賓的訂單曾被印度媒體鼓吹為 " 印度史上最重要的軍售訂單 ",也是印度在南海方向 " 制約中國 " 的重要一步。
可惜沒想到的是,突然爆發的俄烏沖突,很可能讓印度這筆軍售大單 " 胎死腹中 "。
該怎么說呢?印度方面催促本國國防工業自強的口號已經喊了多年,可惜實在罕有成效,僅有的幾種國產武器長期難以滿足需求。如今突然爆發的俄烏沖突讓嚴重依賴武器外購的印軍意外遭受重創,印軍能否利用這個機會徹底扭轉頹勢?
要老司機說,恐怕很難。因為美國的軍工復合體利益集團已經盯上印度,正借著俄烏沖突的 " 東風 ",大肆向印度推銷武器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