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兩天,上海人圍繞抗疫的批評和抱怨似乎達到了高潮,互聯網上出現的相關熱帖可謂一個接著一個。
梳理這些民怨,可以發現,那些靶子和質疑點主要是以下這些:
▌一些非新冠病人因為等待核酸結果未能得到及時救治而死亡,有人做了統計,互聯網上有記錄的類似次生死亡病例已經超過 10 人(未得到官方證實)。
▌封控中的部分居民食物供應跟不上,不僅 " 搶菜難 ",一些人表示他們已經在 " 挨餓 "。
▌對一輪又一輪核酸強烈不滿,質疑核酸過程造成了更多感染。
▌抨擊一些方艙醫院的情況,提出它們過于簡陋,衛生不達標。部分人主張要允許無癥狀和輕癥患者居家隔離。
▌已經封了挺長時間,上海疫情沒有好轉,仍處于每天新增 2 萬多感染者的高位,一些人在失去信心,另外基層防疫工作負擔過重。
▌上海作為 " 魔都 " 變成今天的樣子,很多人心痛,經濟受損嚴重的人尤其抒發悲觀。
我認為,總的來看這不是圍繞防控基本路線的一次大爭論,確實有一些人要求放棄動態清零,跟西方的 " 躺平 " 路線接軌,但那些是摻入進這輪民怨中的聲音,我們不能被這部分聲音帶節奏,用與這種聲音開展斗爭來代替實事求是解決民眾難以忍受的問題。
我相信,絕大多數中國人都不愿意這個國家在抗疫問題上 " 躺平 ",任由病毒散播。大家都希望能夠清零,但同時又都希望抗疫能夠與保持正常生活秩序之間實現一種平衡,如果迫不得已需要 " 封城 ",一定要做到速戰速決。
第一條是上海如果不做到社會面清零,就無法重新融入全國的正常生活,它將作為 " 超級感染源 " 被全國防范。
第二條是上海居民承受力的底線以及他們不被長期隔離的基本權利。我認為,上海的所有措施都將由這兩條紅線強制約束并且塑造。
溝通至關重要,溝通可以增加大家的信心和承受力。要讓上海市民真正清楚正在發生什么,讓全國的網友也清楚這場戰斗的意義和難處究竟是什么。上海民眾的要求需要得到真正的尊重,而且我非常相信,它們每一條都受到了上海相關部門的重視。
實事求是是我們黨最重要的優良傳統,善于解決問題也是中國政府的最大優勢。病毒的特征變了,我們面臨了新挑戰,應對措施當然需要形成新的針對性,堅持科學就是防疫中的最大政治。然而任何改變必須是可行可控的,它們不可能與我們的愿望一一對應。因此流行貼中表達的意見有些可以得到政策的呼應,有些未必做得到,這些都要開誠布公地和民眾講清楚。
最后我想說,讓我們所有人都尊重上面說到的兩條紅線,為抗疫的眾志成城創造最大空間。
來源| 胡錫進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