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姐,辛苦了。"" 你也是,大家都要加油。" 這是自廣州海珠區新港街中大蒲園區部分樓棟實施防控措施以來,社區黨委書記王詠梅與社區居民最為常見的對話。王詠梅是蘭州人,留著一頭干練的短發。在社區工作多年,天天與老百姓打交道,她熟練地掌握了粵語,與她相熟的人稱她 " 梅姐 "" 梅媽 "。連日來,她一直堅守抗疫一線,這頭做好封控、管控區人員服務保障的同時,那頭還得處理好社區繁雜細碎的事。
■新快報記者 夏世焱 / 攝 黃聞禹 / 文
" 這段時間,大家都不容易。" 工作至深夜,王詠梅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 我告訴自己今天很好,沒有人說我們的工作做得不好,收到了很多鼓勵的短信,這就是對我們最大的肯定。希望疫情盡快過去,我要好好睡一覺。"
該小區是一個老舊小區,最老的幾棟房子建于上世紀 70 年代,住戶以老人居多。新港街道辦事處四級調研員謝華軍說,4 月 12 日小區一名密接在集中隔離期間檢測出核酸陽性后,區里立即劃定了封控區、管控區及防范區,就地成立疫情防控指揮小組,下設醫療保障組、綜合保障組等," 所有工作連夜完成,目的就是要跑在病毒前面,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傳播風險。"
封控區、管控區共四棟樓,住戶約有 180 人。區內有很多需要重點照顧的人,有的是獨居老人,有的是兩老戶,有的家中有嬰兒,有的患有嚴重的基礎病 …… 梅姐等社區工作者,把做好重點人群服務保障工作的重擔扛在肩上。她們一行四個人,從 "70 后 " 到 "90 后 ",每人負責一棟樓,其中封控區所在樓棟的服務工作交給了最為年長的梅姐。
除每天步行上樓下樓給封控區住戶運送物資外,梅姐最近又多了一個工作——陪同醫護人員一道,上門給行動不便的老人做抗原檢測。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梅姐上樓敲了敲一住戶的房門,耐心等待一番后,老人開門了。" 不用緊張,很好很好。" 醫護人員拿著棉簽輕輕地伸進老人的鼻腔,梅姐則在一旁安慰,緩解老人的緊張情緒。結束工作,她摘下帽子、護目鏡和手套,脫下防護服,小心地用消毒液搓了搓雙手,走出封控區時已是滿頭大汗,里面的衣服也濕透了。也許是悶得太厲害,她趕忙摘下口罩,擰開礦泉水瓶蓋,咕咚咕咚地喝著水,顧不上旁人的目光。
太陽快落山了,夕陽斜照在高樓的玻璃窗上,又鋪到大地上,一切似乎都變得很慢,很柔和。梅姐也迎來了一天中短暫而愜意的時光。晚餐時間到了,就著一盒盒飯,她與同事邊吃邊聊,補充體力的同時又能難得放松一下。
結束這邊的工作,居委會的工作還在等著她。借著小區的路燈,爬過一段有茉莉花香淡淡飄過的樓梯,再徑直走個幾百米,就到了居委大樓。連日來,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居委的樓始終亮著,工作人員留下來加班加點。每晚,梅姐會與同事一塊,圍繞群眾服務工作查缺補漏,并對明天的工作做簡要安排。
夜已深,梅姐找了個僻靜的角落席地而坐,撥通了在外地上大學的兒子的視頻電話。因為疫情,母子二人很久未見,但彼此的心一直牽掛著。
" 媽媽想你了。兒子你看,摘下口罩的媽媽,臉是不是有些腫了?"
" 媽媽,想我了就給我打電話。累了,抓緊時間休息。加油,我是你堅強的后盾。" 一聲媽媽,觸及到了梅姐作為母親內心最柔軟的一面,她的眼角泛起了淚花," 好,我們一起加油,各自安好。"
" 兒子經常在小區做志愿者,更能體會到媽媽的辛苦。" 梅姐向記者說,這段時間累是肯定的,最累的時候眼睛都快睜不開了,但人要 " 支棱 " 起來,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不用緊張," 有我們在所有的問題都會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