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發布后的一個早上,當朱雯琪像往常一樣打開社交軟件時,迎接她的卻是無數質疑和謾罵。
刷不滅的小紅點,把她逐漸送上熱搜。
說什么的都有," 學術媛 " " 微商 " " 學歷造假 " 成了關鍵詞。
原因只在于,視頻里的女主角,看起來一點也不像女博士。在她的社交賬號里除了分享學習經驗和學校生活,還曬出了大量與旅游、酒店、游艇、大牌包包、JK 禮服寫真、海外置業以及高端派對有關的帖子。
這和大眾印象中的女學霸,差得實在太遠,一時間,她成了一個 " 騙流量的網紅 "。
不過,來自虛擬世界的暴力,一開始并沒有讓朱雯琪感受到太大的壓力。她認為 " 在網上發東西,就應該做好被議論的準備 "。
直到自家車庫的門被人打開、自己和家人的信息被人肉、朋友因為她收到辱罵私信,朱雯琪才真正意識到這件事的嚴重性。
" 這女的還真是牛津的 "
這不是朱雯琪第一次上熱搜了,就在今年 2 月,她在虎撲發帖求助時,一位男網友就對她的身份感到疑惑。等她證實后,非但沒有得到道歉,對方反而扔下一句:這女的居然真是牛津的,看來牛津也沒有那么難嘛,我也可以試試。
而我看到朱雯琪的回應后,換位思考了一下,如果這事擱我身上,我會選擇直接懟回去。我實在是好奇,為什么她會采用如此溫和的方式去回應。
她說自己當時并沒有想太多,拿到題的第一反應就是 " 這題我會 ",然后沒忍住就做完了。她還告訴我,其實自己小時候脾氣沒這么好。
同學喜歡取笑她的姓,也因為自己小時候比較胖,所以經常被叫 " 肥豬 "。一開始,她跑去找老師說理,但是老師也不作為,于是她就寫投訴信給校長,發現校長不理她之后,她就去校長辦公室門口,把冰塊裝到礦泉水瓶里,邊晃邊鬧。
校長當然沒有見她,她也依舊被同學們孤立。漸漸地,她有了厭學情緒。她的母親做了一個非常大膽的決定:退學,讓朱雯琪在家自學。
連朱雯琪自己都說,如果我小孩遇到類似情況,她可能都只敢選擇轉學這樣的解決方法,因為在家教育(Home School)是需要付出很多代價的。
但事實證明,朱雯琪媽媽的這步險棋,下對了。
她回到家后,在家人的指引下,逐漸找到了自己的真正愛好:數學。
在家 2 年,她學完了別人 6 年才能學完的課程,12 歲就考上了深國交,15 歲被牛津錄取,成了數學系當屆最年輕的華裔女生。
牛津本碩一畢業,她就拿到了摩根大通的 offer,隨后又跳槽到了高盛。在投行工作的第六年,她的年薪已經不止百萬。但隨之而來的是高強度的工作和不規則的作息。
有一天晚上,朱雯琪因為壓力再一次崩潰時,無意間看到桌角有一張數學題,她當時沒想太多,就做了起來,負面情緒逐漸被心流取代,那次經歷之后,做題就成了朱雯琪最有效的解壓方式。
2019 年,她終于下定決心去牛津再讀一個碩士。那一年多里,由于新冠疫情的緣故,她減少了社交活動,終日與數學為伴,這反而讓她覺得異常開心,去牛津讀博也成了畢業后的自然選項。
非典型性女博士
在一篇關于朱雯琪的報道下,有人這么評論:
以至于朱雯琪在社交網絡上 po 出的日常,都能換來一個熱搜。
當然,讓朱雯琪和我同樣費解的另一件事,是微博給她的標簽:顏值博主。
于是我問了她一個問題:你覺得自己好看嗎?
朱雯琪笑了一下:我小時候之所以被校園暴力,除了因為我有鼻炎以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是當時班上公認的最丑的女生。
不過朱雯琪從小到大對自己的長相倒是一直很適應(comfortable,英文表述可能更準確一點),她覺得自己不屬于特別好看的那一類女生,但如果讓她和其他人換張臉,她也是不愿意的。
雖然沒有強烈的容貌焦慮,但是她也會花上十幾分鐘精修照片,p 掉每一條皺紋,就像她會花十小時去反復修改論文里的措辭一樣。
只可惜,她精心經營的社交媒體,卻換來旁觀者的一句 "你這樣的風格,在學術圈很容易社死 "。
朱雯琪有點懵:這究竟是大眾的刻板印象,還是她的風格真的有問題?
網友亂貼標簽,非但沒有讓她憤怒,反而激起了她的好奇心。
朱雯琪找答案的方式很有意思,她會像做學術一樣,先去知網搜和 " 微商 " 相關的論文,然后再整理網友們的討論,運用縝密的邏輯,得出最少三種結論。
其實,風格無高低之分,只要身份屬實、內容不假,網民就沒有理由群起攻之。
顯然,對于朱雯琪來說,真正讓她引起爭議的,絕不只是 " 長得好看還數學好 " 這一件事。
說實話,我第一次看朱雯琪的賬號時,和眾多網友一樣,覺得很 " 怪 "。有人找出了問題,他們認為朱雯琪之所以會引起部分網友的反感,是因為她太過高調。
在討論 " 對不對 " 之前,我們需要先聊一下 " 是不是 "。
一個 16 歲讀牛津,20 歲就在頂級投行打拼 7 年,27 歲擁有兩個碩士學位,且能申請到牛津全獎博士的女生,在社交媒體 po 出自己數學系第一的成績時,對她本人而言,這只是一個普通的記錄。
當網友把 " 缺什么就顯擺什么 " 的公式,套在朱雯琪身上時,反而映射出他們自身的匱乏,也佐證了 " 一個人越是缺少什么,就越覺得別人在顯擺什么 " 的存在。
再者,就算她的行為可以被定義為高調,那她亦是無可厚非。
不可否認,我們周遭,很多優秀的人確實都有一個共性:低調。
" 所有的成就都應該來自于他人之口,若是旁人不說,他們也不應該在社交媒體上主動展示。" 像是 " 第一 " 這樣的字眼,更是極其要命的。
因為在傳統偏見里,那些過度自我宣傳、滿口雞湯的人,大多都是半瓶水,要晃晃才能掙來一點存在感。
大眾將其奉為圭臬,可這一絲求生欲,也吃掉了無數人的分享欲。
久而久之,優秀的人都只能主動或被動地謙虛起來,于是高調在大眾眼里,就有了攻擊性。
但是 " 朱雯琪們 " 的出現,打破了本就不該遵守的處事規則。
表面高調,內里就一定拉胯?
這群 α 女孩用事實打破二極管認知,筑起欲望表達的合理性。
其實,她在自己的社交賬號上曾坦言:我是一個很矛盾的人,我喜歡炫耀,喜歡財富,喜歡好吃好玩,喜歡奢華的東西(不過它們都沒有數學重要),雖然我說過女孩應該放下美女光環,放低姿態。但是很慚愧,我自己也沒有做到。
幸好她沒做到,她也沒必要慚愧。因為該反思的是和我一樣感到不適的人:自己喜歡低調就算了,為什么容不下別人高調?
于上于下,朱雯琪都沒錯。她不僅無過,還為其他女孩開了個好頭,讓越來越多的人明白: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強者自知都是一種美,因為高調無罪。一個人能夠正視自己的欲望,比掩蓋自己的野心,有勁多了。
采訪快結束時,我問過她這么一個問題:其實那道數學題,就算你做出來了,也不能證明你一定就是牛津的;反之,做不出來,也不代表你是學歷造假。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你還會回應他嗎?
朱雯琪說:對,剖腹證粉確實不可取,但我還是會做。因為我希望下一次,當一個女孩在分享自己的成就時,那個想罵她 " 學術媛 " 的人,可以記起我做的這道數學題。
------END------
撰稿 | 詹世博 編輯 | Jasper
校對 | 黃思韻 排版 | 李藝詩
圖片來自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