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有數 DataVision(ID:ycsypl)
5 月 13 日下午 4 點,市場監管總局,依法對知網涉嫌實施壟斷行為立案調查。知網,再一次成為了輿論話題的中心。
40 分鐘后,知網發布公告回應,堅決支持,全力配合。并表示要承擔起中國知識基礎設施的責任。并且," 將以此調查為契機 " 徹底整改。
在知網誕生前,人們對知網的態度是 " 天下苦等知網久已 "?,F在,人們對于知網的態度是 " 天下苦知網久已 "。而如今,知網又迎來了一個新的 " 契機 "。
從公益事業開始
1998 年,世界銀行在《1998 年度世界發展報告》首次提出國家知識基礎設施一詞,同年的中國正值亞洲金融危機過境,為提振內需,決策層決定實施高校擴招政策,這一擴就是三年擴五倍。
作為高等教育培訓的基建項目之一,國家科學技術部提出要建設中國的知識基礎設施,隨后," 中國學術期刊標準化系統工程 " 正式立項,作為牽頭人,當時的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 王明亮走上了臺前。
那時的王明亮還是一個講臺上的物理系王教授,一個有情懷的 " 清華人 ",一個時??鄲烙跓o法為學生提供足夠文獻資料以滿足畢業論文需求的教育家。1995 年,王明亮向清華大學提出了創辦學術電子信息數據庫的建議,從而建立了《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這么一個最早的,具有普惠性和公益性的學術期刊匯總刊物。
而當中國的學術期刊標準化工程開始,王明亮已經主導著自己的數據庫穩定運行了兩年時間。
1999 年 3 月,王明亮正式提出,建設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簡稱 CNKI),以全面打通知識生產、傳播、擴散與利用各環節信息通道,打造支持全國各行業知識創新、學習和應用的交流合作平臺為總目標。并由清華大學以及上市公司清華同方共同發起建設。
同年 6 月,在以清華大學為首的一眾高校支持下,中國期刊網(即現在中國知網)正式上線。
當時,王明亮可能怎么也無法想到,依靠高校支持建立的資料庫,有朝一日還需要高校們付費使用。
從公益到資源控制
知網曾被調侃," 我們不是論文的生產者,只是論文的搬運工 "。
這句調侃,對于知網的業務模式進其實是一種精準刻畫。簡單來說,知網就是將發表于期刊的論文電子化,并根據一定的數據規范進行整理后,賣給高?;蛘呤堑谌綑C構。
這種格局的形成有著明顯的歷史因素存在:政策扶持力度太強。
1999 年,王明亮主持制定的 " 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范 ",被作為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的國家層面標準,由新聞出版總署正式下發執行。這意味著任何一所高校想讓自己的圖書館論文檢索系統聯網,就必須遵循這個規范。
當時,互聯網技術初見雛形,全國各大高校各自為戰,學術資源基本靠學者互相訪問獲得。這樣一個全國范圍內的學術資料庫可謂久旱逢甘霖,另一方面,學者也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被更廣泛的傳播。
在清華大學的帶領下,各大高校順理成章的按照王明亮所制定的 " 規范 ",完成了知網數據的原始積累。
誠然,電子數據庫也不只知網一家,但對于期刊來說,知網確實是最大方的。
首先,這類學術電子數據庫本就是一個對專業性要求非常強的存在,付費群體非常局限,且使用頻次并不高,最早基本是靠著國家補貼艱難度日。在這種情況下數據庫們能給到期刊的錢并不多。
根據 2006 年前后的數據顯示,期刊每年版權費大約是三千元,頂多到五六千元,即便跟多家數字出版平臺合作,版權費也只能拿到一萬元左右。
正是這一年,十幾家高校學報為給到編輯部更高的經濟報酬,共同跟知網談判,同意獨家授權,談定價格是第一年三萬,第二年三萬五,第三年四萬,五萬封頂。
到了 2009 年,知網的獨家授權已超過 1000 家,能夠提高知名度和影響力不說,搞學術的作者們也需要潤筆費糊口。在知網官網公開的 CNKI 導報上,一篇知網高層在 2009 年就獨家版權回答媒體提問的報道介紹,有 653 家重要學術期刊與《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簽訂了期刊數字版權的獨家授權協議,并且當時正處于洽談階段的期刊還有五百多家 [ 5 ] 。
期刊是頂級的學術資源,而另一大學術資源來源,則是博士、碩士們的個人論文。正巧,知網是中國唯一擁有國家批準標準刊號、正式全文出版的國家級博碩士學位論文數據庫。
目前,我國 65% 的博士培養單位和 56% 的碩士培養單位,把自己的碩博士論文出版獨家授權給了知網 [ 6 ] 。而學生們在提交畢業論文時必須簽訂《論文使用授權書》才能發表。
雖然這是霸王條款,但是想要發表中文論文,幾乎沒有人能繞開知網這一平臺。
從壟斷到口誅筆伐
根據我國《反壟斷法》第 3 條的規定,壟斷行為具體包括:1、壟斷協議;2、濫用市場支配地位;3、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4、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
那么知網可能涉及以上哪幾種壟斷行為?不妨通過以下事實合理推測一下。
1、連年漲價
正如上文所述,知網給的稿費最多,收入卻很有限,日子應該不怎么好過才對。
轉機來的太突然,2009 年以后,國內高校開始將大學生畢業論文知網查重通過作為強制要求,知網由于資料全,論文查重系統逐漸被高校選用。并隨著教育部的兩封文件(2012 年教育部發布《學術論文作假行為處理辦法》及 2014 年《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抽檢辦法》)知網徹底成為各大高校的必選采購項。
教育部發文的初心是為了更好提升我國的學術質量,但這卻成了知網連年漲價的底氣,導致各大高??嗖豢把?。根據武漢理工大學的說法,從 2010 年到 2016 年,知網的報價漲了 132.86%,年平均漲幅高達 18.98%,直到現在一年以百萬計的訂閱費用。
這價格甚至還有季節性,畢業季漲漲價極其正常。
2、低價版權協議
知網作為國內最為權威,也是最專業的論文數據庫,而單位規定的職稱評審和晉升,論文引用數是一個重要條件。而能夠帶來官方學術引用數的,目前只有知網這個平臺最管用。正是因為這樣隱形霸權的存在,作者得到的稿費非常之低。
而對于期刊的版權,仔細看也存在諸多霸王條款,譬如有這樣一條:合同期滿 5 年內,知網仍享有合同規定的所有權力。
這是有合同限制的,還有其它數以千計的涉及到著作權的 " 知識產權與競爭糾紛 " 相關案例,比較著名的例如 2017 年,由于知網未經許可使用的作品涉及多位文著協的權利人,文字著作權協會就曾起訴知網,以及 2019 年,89 歲的退休教授趙德馨起訴中國知網擅自收錄其百余篇論文,最終勝訴獲賠 70 多萬元。足以看出這種侵權屢禁不止。
尾聲
前有中科院拒絕近千萬的續訂費用,后有各大高校和科研機構宣布取消續訂。而處于風暴中心的清華大學,實則在 2021 年 12 月 10 日就已經把同方股份的股東,清華控股的 100% 股權轉讓給四川省國資委了。
后有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稱依法對知網涉嫌實施壟斷行為立案調查,這一調查這兩年都不陌生,阿里巴巴因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被處以 182.28 億元罰款、美團因 " 二選一 " 等涉嫌壟斷行為被罰款 34.42 億元。
那么重點來了,當年法院判決知網以 200 元 / 千字的標準,向老教授趙德馨賠償時,中國知網的訴訟代理人在法庭上表示,如果按此標準賠償,知網全部在庫作品要賠 1200 億元,比阿里的罰款多了一位數,顯然不現實。
而如果不按這個數字罰款,那么就意味著仍有一大群學者的知識產權難以維權。
對知網來說,這次的反壟斷調查或許還能成為從輿論中脫身的最佳良藥,畢竟知網的公告上都寫了 " 以此為契機 "。
只要不讓我放棄已有版權,不把我身上學術界的 " 特權 " 拿走,那不就是交點罰款的事嘛。